火龙黼黻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火龙黼黻,昭其文也。”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,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,犹如补缀百家之衣。
出处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火龙黼黻,昭其文也。”
例子文章最忌百家衣,火龙黼黻世不知。宋·陆游《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》
基础信息
拼音huǒ lóng fǔ fú
注音ㄏㄨㄛˇ ㄌㄨㄥˊ ㄈㄨˇ ㄈㄨˊ
繁体火龍黼黻
感情火龙黼黻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作文等。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不正之风(意思解释)
- 学以致用(意思解释)
- 上下其手(意思解释)
- 着手回春(意思解释)
- 褒善贬恶(意思解释)
- 紫陌红尘(意思解释)
- 河鱼腹疾(意思解释)
- 材轻德薄(意思解释)
- 兵无常势(意思解释)
- 一文不名(意思解释)
- 遁入空门(意思解释)
- 万马奔腾(意思解释)
- 语短情长(意思解释)
- 时至运来(意思解释)
- 有目共睹(意思解释)
- 指手划脚(意思解释)
- 异宝奇珍(意思解释)
- 错落有致(意思解释)
- 平生不作亏心事,夜半敲门不吃惊(意思解释)
- 香火姻缘(意思解释)
- 亡命之徒(意思解释)
- 充耳不闻(意思解释)
- 超然绝俗(意思解释)
- 爱毛反裘(意思解释)
- 了如指掌(意思解释)
- 斗转星移(意思解释)
- 麻木不仁(意思解释)
- 举足轻重(意思解释)
※ 火龙黼黻的意思解释、火龙黼黻是什么意思由中文字典网提供。
成语接龙(顺接)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放牛归马 |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。比喻战争结束,不再用兵。 |
反复无常 | 反复;颠过来倒过去;无常:没有常态。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的状态。形容变动不定或狡诈多变。 |
论黄数白 | ①谓任意评论是非好坏。②点了黄金又数白银。极言财富之多。 |
走马观花 | 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。比喻匆忙、粗略地观察了解。走:跑。 |
杀鸡取卵 | 杀了鸡取出鸡蛋。比喻贪图眼前的一点好处;而损害长远的利益。 |
繁文缛节 | 文;节:旧时指礼节;缛:繁重。繁琐过多的礼节、仪式。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。 |
贫贱不能移 | 不会因生活贫困,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。 |
粗制滥造 | 粗:粗糙;滥:过多而不加以节制。原指产品制作粗糙;只求数量;不顾质量。现也泛指工作草率;不讲求质量。 |
作壁上观 | 壁:壁垒;营寨周围的高墙。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。比喻从旁观望;置身事外。 |
以毒攻毒 | 攻:治。用毒药治病毒。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。 |
恶醉强酒 | 强:硬要。怕醉却又猛喝酒。比喻明知故犯。 |
错落有致 | 致:别致;有情趣;错落:参差交错;致:情趣。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;但却极有情趣;使人看了有好感。 |
平生不作亏心事,夜半敲门不吃惊 | 平生:有生以来;亏心:违背良心。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。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。 |
春去冬来 | 春天过去,冬天到来。形容时光流逝 |
忘乎所以 | 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;作出不适宜的举动。乎:古汉语虚词;无词汇意义;所以:指原来应有的态度或行为。 |
浅见薄识 | 浅见:肤浅的见解。形容见闻不广,知识贫乏。 |
哀兵必胜 | 哀兵: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。一说“哀;悯也”。怜惜和慈爱士卒。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。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;能奋起抗战;必获胜利。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。 |
群山四应 | 应:应和。四面群山纷纷响应。比喻一声号召,人们群起响应。 |
挥戈反日 | 挥舞兵器,赶回太阳。比喻排除困难,扭转危局。 |
强人所难 | 强:勉强。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。 |
经纬万端 | 比喻头绪极多。 |
桃花运 | 指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别爱恋。泛指好运气。 |
徐娘半老,风韵犹存 | 徐娘:梁元帝妃徐氏,泛指妇女。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。 |
老气横秋 | 老气:老年的气概;横秋:横亘秋空。形容神态老练严肃。也形容为人死板;缺乏朝气。 |
好学不倦 | 倦;厌倦。爱好学习;从不厌倦。 |
连篇累牍 | 连:连接;篇、牍:古代写字用的竹筒和木板;累:重叠、堆积。指采用过多的篇幅叙述一件事。形容文辞冗长。 |
翻手为云,覆手为雨 |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。 |
大事去矣 | 去:失去。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。多指政权丧失,国家灭亡等大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