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置可否的成语故事


不置可否

拼音bù zhì kě fǒu

基本解释置:搁;放;可:行;否:不行。不说对;也不说不对。指不明确表态。也作“不加可否。”

出处宋 汪藻《浮溪集》: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无所可否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不置可否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不置可否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谈笑风生 宋 辛弃疾《念奴娇 赠夏成玉》词:“遐想后日蛾眉,两山横黛,谈笑风生颊。”
笑骂由他笑骂,好官我自为之 《宋史·邓绾传》:“笑骂从汝,好官须我为之。”
百川归海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氾论训》:“百川异源,而皆归于海;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。”
令人神往 明 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》:“今著述湮没,怅望当时蹈海之风,令人神往不已。”
活蹦乱跳 曹禺《日出》第四幕:“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。”
抛砖引玉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时有一僧便出,礼拜,师曰:‘比来抛砖引玉,却引得个坠子。’”
同心合力 《书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
土木形骸 《晋书 嵇康传》:“身长七尺八寸,美词气,有风仪,而土木形骸,不自藻饰。”
庖丁解牛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……”
止于至善 西汉 戴圣《礼记 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